【光明日报客户端】“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

发布者:潘帅豪发布时间:2021-11-14浏览次数:12

11月13日,以“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及上海部分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在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峰和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若凡代表双方单位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黄凯锋表示,双方合作将互惠共赢,一起为探索马克思主义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有效经验。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高校认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汇聚实践智慧,共谋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制。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认为,开门办思政,要立足于宏大视野,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开门办思政,要着力于各方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开门办思政,要落实于学生成长,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

随后,在为期一天的讨论中,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高德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等专家学者,分别以“熔炉育人理念创新与系统建构”“‘大思政课’的内涵、意义及其善用”“怎样把握课程思政”等为题目,论述育人的理念创新与系统设计,阐释“大思政课”的内涵与运用,分享“开门办思政”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在“开门办思政”、构建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介绍,学校努力构建一个多主体协同,多资源综合,多路径贯通,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多场域融合的体制机制。

譬如,学校组织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经典文献阅读、史料分析、“成长沙龙”、行走的课堂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通过“开门办思政”,学校探索信息化教育路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建“互联网+”项目,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电机学院通过线上教学组织学生“云参观”红色资源展馆,同学们网上参观发表弹幕。“民族觉醒、振兴中华”“红楼承载历史、向先烈致敬”……在手指滑动间,党史、国史教育由平面转向立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鹏)

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e81be379970e4ff4b61002f6e60fff9d